“阴阳”一词最早见于金文,不过当时只是在原始意义上的连用而已。阴阳概念开始被用来解释为“气”,这个概念见于《国语•周语》“气无滞阴,亦无散阳。阴阳序次,风雨时至”等的论述。
古人从每天太阳的升落、昼夜交替的节律性变化而认识到天地阴阳之更迭,世间万物变化亦与之呼应,故先祖认为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并依次将每日分为四个阶段。“平旦至日中,天之阳,阳中之阳也;曰中至黄昏,天之阳,阳中之阴也;合夜至鸡鸣,天之阴,阴中之阴也;鸡鸣至平旦,天之阴,阴中之阳也。”即白天为天之阳,上午为阳中之阳,下午为阳中之阴;夜晚为天之阴,上半夜为阴中之阴,下半夜为阴中之阳。这或许是阴阳学产生的最初原因,也是古人对阴阳的朴素认识和基本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