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进入公共场所,尤其旅游景区、庙观周边,总会见到“周易算命”“周易起名”之类的摊点;当我们进入新华书店,如果想买一本《周易》,得去“宗教”书架;当我们翻开一位达人写的声称“一学就会的易经养生说明书”之《易经·养生智慧》,基本上不系统解读经、传,仅以个别文句穿靴戴帽,如,讲《乾》卦要多吃灵芝、桂圆、核桃、蚕豆、益智膏以及用手梳头与按摩百会穴等;再翻开一位画家写的《〈易经〉中的生命密码》,主要结合自身经历介绍接纳左道旁门的事,诸如听信自己背后站着一个管金库的皇后和武则天,以至泄露本人隐私。算命、起名、养生智慧、生命密码,诸如此类,不胜枚举。《周易》是哲学著作,还是卜筮之书?是万应丹书,还是变形金刚?到底应当是个什么模样,有必要理顺脉络,还其本来面目。本文试图例说易学误区或盲点,并发表个人见解,以同读者互动。
1 易学误区示例
易学,一般认为,包括易图、易经、易传、易史(图1)。本文主要围绕这个基本框架讨论从原就正问题。
1.1 称说误区
一个书名必有一个固定内涵。在古代,所谓“四书五经”,特指九种书,即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礼记》《春秋》,且将为经作注称为“传”,例如,毛亨注《诗(经)》就是“毛传”。但《易(经)》称说不稳定,在先秦典籍里,最早记载《周易》或《易》的是《左传》,专指64卦;直到司马迁《史记》仍这么称说;《史记》对解释《周易》或《易》的“传”另有记载。汉魏时,一些注家将经、传合称《周易》,后人亦有将经、传合称《易经》;今人还有把《易(经)》称作《黄帝外经》的。1960年代高亨看到这种混乱,特将64卦(经文)称之为“《周易》古经”,现基本得到学界认可①。
1.2基础知识误区
《周易》古经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主要有:《河图》《洛书》,太极八卦,天干地支,二十四节,二十八宿,六十花甲等,稍有疏忽,准会出纰漏。譬如:太极图(图2)中阴阳鱼头朝向有向东、向西或向南、向北,阴阳正反不一;把太极文化说成唯指太极拳;用“八卦”二字单一替代“调侃”;64卦上下两个单卦卦画混搭(详见后文)。再如:文艺作品中对天干地支及生肖误解或误读。像评剧《小女婿》讲子时发花轿接新娘(《辞海》及互联网上对“子夜”“午夜”注释含糊不清);小品《白云黑土》对话“我七十一”“我七十五”,“我属鸡”“我属虎”(对阴历干支纪年及生肖不熟悉,属鸡七十一,属虎应是七十八,七十五当属蛇);电视剧《铁嘴铜牙纪晓岚》法场上刀斧手问:“现在太阳快下山了,还没到午时三刻吗?”法官答:“没有”(不熟悉十二时辰);电视剧《神探狄仁杰Ⅲ》有个角色言“深夜寅时”(同上);电视剧《女人花》关太太向测字先生报年庚:“甲戊年二月初八”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