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读易经(第三十二卦)——恒卦

 

三十二、恒卦

恒卦是易经下经中的第二卦,总的第三十二卦。本卦为异卦相叠(巽下震上)。上卦为震,震为雷,下卦为巽,巽为风。从自然界看,风雷激荡,使宇宙常新。从社会解读看,震为阳,巽为阴,阳上阴下,正像君贵民贱,男尊女卑,所谓永恒不变的纲常。“君子”应该坚守此道,持之以恒。所以卦名曰恒。

“恒”是恒久的意思,指事物存在的一种稳定平衡正常的秩序。这种秩序是在阴阳推移变化交相感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,脱离了变化的过程,不会有正常的秩序,假如没有正常的秩序,变化就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,因而恒与动、常与变结成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,保持了必要的张力。

恒久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在变化中趋于稳定平衡,唯有稳定平衡,事物才能恒久而不已地持续发展。关于这种恒久之道,《系辞传》作了全面的表述:“《易》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恒卦继咸卦发展而来,咸卦侧重于从阴阳交感的角度讨论“变则通”,恒卦则是侧重于从稳定平衡的角度讨论“通则久”,这两卦的共同的着眼之点就是一个“通”字,所以咸卦谓之“咸亨”,指失事物之相感有亨通之理;恒卦谓之“恒亨”,认为恒之道可以亨通。

所谓“通”,其实质性的含义指的是阴阳两大势力交通往来,双向互动,协调交济,相辅相成,这既是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所达成的理想状态,也是持续发展、变化日新的动力之源。这种亨通之理,内在地蕴含于咸、恒两卦的卦爻结构之中。就恒卦而言,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,这就是《彖传》所说的,“刚上而柔下,雷风相与,巽而动,刚

点击展开查看全文
展开全文 APP阅读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[投诉]

测试分类

更多 >

精彩推荐

推荐测试

更多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