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同才可说是道家的著作,不同则非道家的著作。但奇怪的是,受到中国东方思想体系影响的原子物理学家,他们认为似乎还可继续分下去。则暂时未有定论。古希腊认为原子是最后不可分割的单位,因古希腊没有无限小这个概念。要等到能够接受无限小这一概念后,然后新的数学和物理学体系才得以成立。西方人理解这概念不容易,但在中国人的思维中,则认为这是理所当然、毋须解释的。
再如《涣》卦,“风行水上”必然使水面涣散,故命名为“涣”。这是“阳大阴小”的观念在《泰》《否》两卦上的证明。另一方面,“阳大阴小”的观念在上述六卦中照样行得通。《小畜》卦,是六四阴爻牵引、畜集其他阳爻,是以小畜大,故为“小畜”。《大有》卦,是五个阳爻共有六五阴爻,故为“大有”。同样方式命名的,还有《复》《剥》二卦。从以上对《周易》“观物取象定名”的分析可见,卦象与卦名之间确实是有着密切联系的。
由乾坤衍生阴阳卦聚,所以说“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”,前者说阳卦聚,后者说坤卦聚。虞翻的解释是“物三称群,坤方道静,故以类聚;乾物动行,故以群分。乾生,故吉;坤杀,故凶,则吉凶生矣”。”这是说,由乾而衍生的阳卦,如震、坎、艮等,皆为一阳爻二阴爻所成。是以其德行即象如二君一民,所以为小人。这样的配数,亦是阳卦为奇数,阴卦为偶数。因此,阳奇阴偶亦可以视为易例。
归魂、游魂卦称为鬼易。游魂卦测人则思想、行为保守,测出行不动之象。但需强调,归魂卦、游魂卦只反映一种卦理倾向,作为断卦的参考依据之一,不能由此给所测之事予以定性,或凶或吉、或成或败。比如,在现实预测中遇游魂卦,多主要出门或思想游动,但并不完全表示结果如何。
蒙卦上九《象》曰:利用御寇,上下顺也。蒙借为噱,愚昧也,错乱也。击蒙,攻击愚昧之人或昏乱之国。为寇,侵略性之进攻。御寇,自卫性之抵抗。问婚姻,结婚就好,因为最后都达到一条心的境界,唔主张离婚。问事业,可以创业,合作,打工就宜静不宜动。
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。变化指四时、昼夜、风云、雷雨、霜雪、阴晴、寒暖之种种变化。“各正性命”之主语是万物。万物如人与鸟兽虫鱼草木等皆受天道变化之支配,适应天道变化而运动。各得其属性之正,如鸟能飞、鱼能游。亦各得其寿命之正,如蜉蝣寿短、龟鹤寿长。”保合大和,乃“利贞”。天能保合太和之景象,乃能普利万物,乃为天之正道,故日:“保合大和,乃利贞。
此节亦承上文而言,不及者宜益之耳。倘若卦中忌神衰弱冲破,得了生扶拱合,谓之“助纣为虐”,其祸愈甚矣!倘用神衰弱,并无生扶拱合,反见克害刑冲,故喻之“秋霜杀草”也。大凡刑、冲、克三者卦中常验,六害并无应验,尤当辨焉。合有二合、三合和六合。下三条依此类推。克害刑冲,如同秋天的霜杀死百草。
道教也借《易经》的卦象和汉易中的元气、五行说,来解释世界的形成,并以图的方式作为道教的理论基础。宋代开始,义理派注重以经明道;象数派则进一步哲理化、数理化。此时的义理派继承了王弼的学说,并注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来解释易,并抨击老庄玄学。其代表人物为程颐、张载、朱熹、杨万里等。
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“以断其吉凶”,用了典礼理论和原则,来判断这个爻所显示未来将会是吉或者是凶的结果。但马王堆帛书《系辞传》写作“以行其挨礼”,“挨”即是靠近。这说法首先由张政烺教授提出,他在把马王堆帛书《系辞传》的古代文字解译成今天的文字时指出,应从西汉京房的版本作“等礼”。这一说法有其道理,但又令人产生怀疑。
“十年乃字”,反常也。女子贞不字,十年乃字。婚媾,犹婚姻也。女子占筮遇此爻,而不许嫁,则十年乃能许嫁。柔乘刚谓以女凌男。其人直至十年,始能许嫁,以其人违反男尊女卑、男健女顺之常道也。《象传》此释乃以六二及初九之爻象爻位为据。六二在初九之上,是为柔乘刚。
关于《子夏易传》的辑本关于子夏的著述,文献中有记载。应当说,这是较早的辑本。该辑本辑自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、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、陆德明《释义》、唐史证《周易口诀义》及宋代朱震《汉上易传》。尽管如此,该辑本仍为后世学者较为全面地研究探讨《子夏易传》提供了很大方便。因此,在辑录时,必须除去伪本。孙堂认为唐以前诸家《易》书及唐以后上述四家所引,均可信。其他易书所引出自伪本,则不可信。
全经同此,后不复释。勿用犹今语所谓“勿动”。与经意同,但认为龙比君子。按《易经》皆从占筮之角度立言,而《易传》皆不从占筮之角度解经,此异点乃全书之通例。阳爻象龙,居一卦之下位象潜,故日“潜龙”。潜龙比喻君子隐居不出,静处不动,故曰“勿用”。
这个“行”字,有“通”和“宣”两义。“通”是沟通,就是人类通过这个方法,得以和鬼神沟通。意即通过奇偶数的演变,得出了六、七、八、九,组成了《易经》的卦爻。“天数五”,是指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。“地数五”,是指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。“各有合”,是说五个天数合在一起得二十五,五个地数合在一起得三十。
死墓绝空,乃是泥犁之地。用神遇之,虽衰弱者亦作有气论,故以金谷譬焉。此节论用神长生帝旺在日辰上头,不言长生帝旺于变爻里边,若以变爻遇帝旺而官,误矣!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,金谷因是他为与贵族大地主王恺斗富而修筑。用神遇到它们,即使本来衰弱也作有气来看,所以用金谷园来比喻。大凡用神帝旺在日辰上,主快速;长生在日辰上,主迟绶。死就是死亡,犹如人生病而死去。这四者与克害刑冲意思相似,又含有过度与不及的意思。
换言之,这是黄老学派的说法,因此《系辞传》是黄老学派的著作。由这些出土的文章,可知道至少战国到汉初时候,已有孔子和学生讨论《易经》的内容记载流传。因此,在《系辞传》和《文言传》中提到的“子”,我们绝不能否认它是代表孔子。明乎此理,《系辞传》中的“子曰”,我们认为仍应视为孔子所说较合理。“其”是不定之辞,指大概、可能。“至”,至善至美。这句话是孔子对《易》的赞美。
而集大成则包含着“始条理”与“终条理”两种不同的内涵。对于孔子而言,他自称“述而不作”,仅只是呈显出六经原有的精神与思想罢了,而在孟子看来,孔子所作的工夫,无异是创始了一个系统。肆汝小子封,惟命不于常。因此,受命的人必需“严恭寅畏天命”。这叫做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”。此一主观情意,本身即为一道德的主观情意。
在《易经》占筮的运算过程中,蓍草演算的结果呈现为爻和卦。由此可见,“圣者仁勇”可能是不忠实原文的。但与圣人不同的是,圣人有忧虑,天地没有忧虑。天地的无情,就表示了它对万物全部公正地对待。因为“乾知大始”,所以天的作用没有明显显露出来,而是通过地来发挥,这就是“藏”,即藏其作用于地。“鼓万物”,是说天地鼓动万物,能使万物生长。可见真正的圣人,不仅“有心”,而且“有为”。盛德大业至矣哉。
巡案即巡抚,职责是观察地方。传统的解释乐”是心乐,内心感到快乐;“安”是身安,身体安泰。因此,用“玩”字表示君子愈读愈开心,愈读愈有兴趣,变成了一项嗜好,好像上了瘾。这里用“玩”字,表示比正常读书更细心。说到发挥《易经》义理的,古今最好的便是这本《易程传》。连反对派也认为要以宋学最经典的《易程传》为据,可见凡是年纪过了四五十岁、没有成见的人,虚心去读这本书,一定有所收益!“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
知道可能只是知道,行动是知道之后的身体力行。后来南宋朱黑在《周易本义》中,承其说,“知”释为“主”。到了清代的王念孙,他又在朱子解作“主”的意见上,认为“知”解作“为”更为合理。乾就是“为”,坤就是“作”。它与儒家天道思想的最大不同,是由天地的现象来说天地的客观规律,天道是主要的,人道是次要的。然后用天的德性,作为我们人类道德的最高根源、最高的指导。这与道家注重客观现象是不同的。
《文言传》;依卦爻所象,来说乾坤二卦全卦及各爻的深奥义理。分《乾文言》、《坤文言》两篇。其实六十四卦都可以有\"文言\",儒家只是举乾坤二卦为例。?传中设立了一些象,这些象,\"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\",建立诸卦为自然现象以及人事关系的象征,如说乾为马、坤为牛等。儒家说易即是根据这些卦象来说,由是知自然与人事的变化。
以后神农氏、黄帝、尧、舜等相继作了帝王后,也从各卦尤其是乾坤两卦中得到了丰富启示,他们代代相传,通晓历史制度的变化而对《易经》加以改进,使人民适宜它,从而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。《易经》可作为历史哲学来读,它与中国早期历史有密切的关系。易理之道十分广大,对事物的发展自始至终保持警惧忧患心态,显示出历史演变之道。
“实”即是诚实,尤其是它处身于卦的中位,这里象征有道德、行事适当、思想正确的意思。现在我们不理其原意,因已无从稽考。这是以早上太阳初升作标准,太阳在东南方出来,首先照着山的南面,所以山南就叫作“阳”。《易经》所说都是具体、个别、特殊的事件。母鹤叫,鹤子和,这是个别、特殊的事件,可能乌鸦不会如此,只有鹤才如此。不仅仅音叉共鸣共振,受这个频率影响的所有宇宙的物件,都会共鸣共振。
但传到了夷王姬燮,由于他懦弱无能,被孝王夺取了王位。孝王因病去世后,诸侯又依据父权子继的定例,扶立他为帝。夷王在位三十一年,因病去世,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姬胡。并且为了防止宜臼与伯服争夺王位,追杀宜臼。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,于公元前770年,迁都洛邑。他们在各地游来游去,寻找可以依附的主子,因此也被称为“游士”,而一些以武功或力大称著的游士,则称为“游侠”。由此可见统治者对隐士的重视。
玄武入水忧贼盗,入木孕妇有非灾。盘碟送往东南谢,子午卯酉便安痊。如果占病遇到滕蛇持世,则可能会有成寒或热的虚弱症状,往往是肠胃不适而导致的腹泻。如果占病遇到玄武持世,则可能会患上寒症,导致上吐下泻、手脚浮肿。此外,因为玄武属水,其持世也预示可能会产生水边之病,如落水等。除了青龙、朱雀、玄武持世所导致的疾病符合一定的五行义理之外,其余勾陈、螣蛇和白虎持世所导致的病症均毫无来由,不合五行义理。
由此可以综览学术界关于“原道”之“道”研究的进展情况。《文心雕龙学综览》出版之后,仍有不少学者继续探讨“易道”与“原道”之道。作者认为《周易》之道——创造之道与“原道”之道——自然之道,二者是统一的。笔者为了探讨《周易》之道与“原道”之道的关系问题,撰写了《〈周易〉对〈文心雕龙〉“原道”论的影响》一文。此文通过对“易道”之道与“原道”之道的比较,探讨“原道”论的基本思想和《周易》对“原道”论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