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•系辞上》说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魏晋时荀粲引申说:“理之微者,非物象之所举也。今称立象以尽意,此非通于意外者也。系辞焉以尽言,此非言乎表者也。斯则象外之意,系表之言,固蕴而不出矣。”因此更大胆地说:“六籍虽存,固圣人之糠秕。”(《三国志•魏志》卷十注引荀粲传)这说法在魏晋时期,风行一时。到今天,“辞不达意”,“言不尽意”,“言外之意”已经成为大家的口头禅。
不过《易•系辞》下文又说:“圣人立象以尽意;设卦以尽情伪;系辞焉以尽其言;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。”西晋时,欧阳建著《言尽意论》云:“形不待名,而方圆已著;色不待称,而黑白已彰。然则名之于物,无施者也;言之于理,无为者也。……诚以理得于心,非言不畅;物定于彼,非言不辨。言不畅志,则无以相接;名不辨物,则鉴识不显。……原其所以,本其所由,非物有自然之名,理有必定之称也……名逐物而迁,言因理而变,此犹声发响应,形存影附,不得相与为二,苟其不二,则言无不尽矣。”(严可均,《全晋文》109引《艺文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