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学理论的萌芽时期,群经诸子中,片断地提出了许多文学见解,反映了一定的文学思想,这种种文学见解作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滥觞,产生过极大的影响,值得我们重视。
《周易》本来是一部卜筮用书,宗教迷信和数学智慧的运用,赋予了这部书以某种神秘的性质。《周易》的“经”部成立于周初,“传”,即所谓“十翼”——《彖传》上下、《象传》上下、《系辞传》上下、《文言》、《序卦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杂卦》等十篇,基本上是战国时期完成的。用作卜筮的六十四卦及卦、爻辞,经过《易传》的解释,便成了能够包罗万象和说明一切的东西。这样《周易》乂成了一部哲学著作。到了汉代,《周易》取得儒家经典的地位,其哲学思想发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。
《易传》的哲学思想包含了某些文学观念,或者为某种文学观念提供了解释的依据。以前出版的文学批评史注意到这一点,曾有所论述。如罗根泽先生的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有“《易传》对于文学的点点滴滴”一节,刘大杰先生的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有“《易传》所表现的文学观”一节。合观二书,《易传》中的文学观念都巳概略地提到。但是,随着对《易传》哲学价值的认识的提髙,其文学思想还有进一步详加阐述的必要,尤其是《易传》文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,更需要认真地探讨。本文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一些补充阐释。
《易传》文学思想中十分重要的是“象”这一观念。《系辞》说:“是故易者,象也。象也者,像也”,便以事物的形象解释易。《系辞》认为八卦便是对自然的模仿:“(包羲氏)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“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”《易传》要将整部《周易》解释成为能说明一切的著作,于是便将基本的八种卦体和阴阳二爻的种种变化,“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”(《系辞》),用来比附万事万物,表现万事万物的性质和关系。它要将一切抽象的观念都包含在代表着具体事物的卦象之中,并且要借助物象来加以说明。这就是“八卦以象告,爻彖以情言”(同上)的含义。《易传》将“易”解释为对客观事物的模拟,是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之上的,《序卦说》:“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,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。”这显然是道家的自然天道观。唯其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只有万物,那至神至妙的“易”便只能是对万物的模仿,同时,它也只能通过万物来表现。《易传》中象的观念的形成、阐释和提倡,推动了从具体事物出发的思维方式,因此易象便与文学形象具有某些共同之处。章学诚《文史通义•易教下》说“易象通于《诗》之比兴”,正说明了这一点。他又认为易象包容了“六艺”,“六艺”中一些比喻及象征的描写都属于“象”。他还说:“有天地自然之象,有人心营构之象……心之营构,则.情之变易为之也;情之变易,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。是则人心营构之象,亦出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