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易中与马相关的卦爻辞与文化意蕴

《周易》本经涉及马的卦爻辞共有十一条,包含多重文化意蕴。

马意象烙刻着原始抢婚习俗的印迹。《屯》六二云:“屯如,乘马班如,匪寇,婚媾。”六四:“乘马班如,求婚媾。往吉,无不利。”上六:“乘马班如,泣血涟如。”乘马之人成群结队地前来,乍一看,以为是抢掠的敌人。仔细辨认,才知道原来不是敌寇而是前来求婚的。被强行娶走的女子在马上涕泣不止,泪水涟涟。《贲》六四云:“贲如皤如,白马翰如,匪寇,婚媾。”白马经过修饰,大放光彩,奔行轻疾,英姿飒爽。它负载的不是意在掠夺的寇敌,而是迎娶新妇的男子。“匪寇,婚媾”的判断,既说明乘马为寇的情况经常出现,也意味着当时存在抢婚习俗,所以见到马,才会产生两种印象。马是阳刚力量的体现,意味着强焊、抢劫、攻击性、侵犯性行为。

马,往往联系着战争。《周易•大畜》九三云:“良马逐,利艰贞。曰闲舆卫,利有攸往。”这条爻辞展示的是良马奔逐,武士演练熟习车马防卫与进攻技能的场面。编撰者认为,如此则能够度过艰难险厄,既能够保卫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,还利于有所前往,即开疆拓土,增加财富。不仅是被动的防御,还可以主动地出击。马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,是衡量一个部族基本实力的重要标尺。因而,大力畜积良马,训练车马是十分重要的事情。马匹的雄壮代表力量、安全和强盛。

丧马在《周易》马意象群中显得比较特别。《睽》初九云:“悔亡。丧马勿逐,自复。”《睽》卦讲述一个人离家在外独自流浪的遭遇。丧马是失阳之象。爻辞告诉占问者丢失了马匹,不必去追逐寻找,它自己会回来的。这很可能是对人们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,后代的故事证明马确实有识路的本领。《韩非子•说林》记,“(齐)桓公伐孤竹,春往冬还,迷惑失道。管仲曰:老马之智可用,乃放老马而随之,遂得道。”老马具有辨识旧途的能力,在战争

点击展开查看全文
展开全文 APP阅读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[投诉]

测试分类

更多 >

精彩推荐

推荐测试

更多>